文章

顯示從 2025 起發佈的文章

Uni-Audio「Plume 翎」入耳式耳機評測:適合初燒單動圈的純粹與平衡

圖片
在當今多單元混合設計盛行的市場中,Uni-Audio 的「Plume 翎」選擇回歸基礎——單一動圈單元。這款適合初燒玩家入坑的入耳式耳機,有着非常友善的定價( 港幣$399 ),主打「自然音色」與「舒適」的平衡,而非靠堆砌單元數量來吸引眼球。以下將從設計、佩戴感、音質表現三大方面,以實際聽感為主,與大家分享筆者使用「Plume 翎」約 300 小時的用後感。 開箱與外觀設計 「Plume 翎」的外觀走低調路線,面板以深藍羽翼作設計,外殼採用樹脂腔體,手感紮實且不易沾指紋,長時間佩戴不感到有明顯負擔。 導管設計上,使用較短的寬口徑金屬導管,搭配兩款矽膠耳塞及一款耳棉(兩款矽膠耳塞各附贈三種尺寸),能減少耳道壓迫感,同時確保足夠的密封性。 標配 4 股 6N OFC 無氧銅線,插頭為 4.4mm,分線器與插頭外殼同樣採用金屬材質,耐用性不錯。線身柔軟度非常軟熟,外出使用聽診器效應輕微。 整體而言,「Plume 翎」的設計偏向實用主義,沒有花俏的裝飾,但做工細節到位,符合初階耳機的定位。 設計與佩戴  入耳式耳機的佩戴體驗往往影響聽感,而「Plume 翎」在這方面表現中上,腔體形狀貼合大多數人耳廓,搭配適當的耳塞後穩固性良好。被動隔音表現中等,能阻隔環境低頻噪音(如地鐵轟鳴),但對人聲等中高頻的隔絕較弱。由於重量相對輕且無尖銳棱角,連續使用 2-3 小時不會有明顯不適,但耳道較小的用戶可能需要更換更柔軟的耳塞。 對比同價位的多單元耳機(如混合動鐵型號),「Plume 翎」的佩戴感更接近傳統動圈耳機的自然,沒有因複雜結構導致的異物感。 主觀聽感評測 收聽 G.E.M 鄧紫棋(現為Gloria Tang)最新翻唱專輯 I AM GLORIA 內的《Where Did U Go (G.E.M.重生版)》低頻量感適中,下潛深度不錯(約 45Hz 仍有清晰響應),質感偏鬆軟而非緊實,適合流行、搖滾的鼓點表現,但大編制交響的低音層次稍弱。 男女聲表現亦均衡,中頻人聲位置略微靠前,在陶喆新碟同名歌曲 STUPID POP SONGS 男聲厚度適中,不會過度渲染「甜膩感」或「冷薄感」。樂器如吉他、鋼琴的質感還原自然,但極高解析力並非強項。 高頻在爵士樂表現亦不遜,鈸片與小提琴泛音足夠清晰,無明顯尖峰,亦不會刻意突出細節來營造「假解析」感,惟延伸能力略為不足,不過考慮到級數定位已算...

舖頭遊記:初試 Astell&Kern 最新旗艦 Luna 🌑

圖片
今日與群組燒友到訪旺角英京,一試定價 HKD 21,980 的 Astell&Kern Luna 。剛拿上手已經被它的極簡主義造形深深吸引 🙈 看 Spec 知道外殼使用鈦金屬 CNC 切削而成,表面噴砂處理細膩,重量適中,佩戴貼合耳廓。 原裝線則採用 Eletech 鍍銀+OCC銅混編線,4.4mm 平衡插頭,實試未感到聽診效應。   聽感方面,Luna 三頻分佈均衡,無刻意強調某個頻段。得益於由日本 MADOO 合作研發的13mm 單極微型平板單元,低頻乾淨下潛夠深,量感適中,鼓點彈跳力強(如《鼓詩》的皮膜震動感)但不過量。低頻收放速度快,控制力優異。   中頻人聲位置微後退,嗓音的沙啞與情感傳遞準確,但不如某些配搭骨傳導多混合單元耳機(如 Nostalgia Pendragon)貼耳。人聲中性不偏厚/薄,細節豐富(女聲換氣位置),樂器分離度高,鋼琴與吉他質感自然。   平板單元優勢讓泛音延伸華麗順滑(如小提琴高把位),無刺耳毛刺,空氣感出色。對比近期推出 AAW 新旗艦 Mokara 14動鐵4靜電耳機,Luna 的高頻稍保守,亦更耐聽。平板另一個優勢在於瞬態響應極快,複雜段落(如交響樂爆棚位置)仍能保持清晰分離度。橫向音場寬闊,縱深層次分明,比較接近中型音樂廳規模。   整體來說,今日初試 Luna 的體驗是十分滿意,它有着極高解析與自然音色,憑藉單平板單元實現了接近旗艦多單元混合耳機的分析力,同時保持自然耐聽的音色。音場來得十分立體適合聽古典與器樂,適合想體驗單平板技術極致調校,及追求高解析與耐聽平衡的發燒友的玩家。另外精緻工藝及舒適的配戴感亦值得加分!不過低頻量感未必滿足重低音愛好者,Luna 對前端要求也不低,手上的 SP3000ss 明顯不能推盡 Luna 潛力,相信用上即將推出的 SP4000 推會變成「西裝暴徒」(又多個購買意欲~ 哈哈)! 💰 #feverheadfi #astellnkern #luna #flagshipiem

《God Bless the Child》聽感評測:風琴與色士風的幽深對話

圖片
  作為專輯開場曲,《God Bless the Child》(原曲由Billie Holiday創作)在這版演繹中褪去了原唱的滄桑,轉而以莊嚴而流暢的器樂敘事重新定義。   風琴的「空氣流動」教堂氛圍 Bengt Hallberg的管風琴演奏是此曲的骨架,開場即以綿長的低音踏板音鋪陳出教堂般的空間感,隨後轉為搖擺式的和聲推進。風琴的質感在Remastered 版中尤其突出: 低頻深沉但不氾濫,像暗湧的河流,與原聲爵士錄音常見的 Double Bass 相比,多了幾分「神聖感」。高音鍵觸鍵輕盈,尤其在即興段落(3:00後)與色士風呼應時,泛音如光線穿透彩繪玻璃,細節清晰卻不刺耳。 色士風的「人聲化」演繹 Arne Domnérus 的中音色士風扮演了「主唱」角色,色士風音色帶點沙啞質地,與原曲的人聲版本異曲同工;語調起伏在主旋律(0:30-1:45)刻意放慢節奏,營造「嘆息式」樂句,彷彿每一粒音都沾了威士忌。 2:20 後的即興段落獨奏以短促的藍調音階穿插,技巧不炫耀技巧但情緒飽滿,與風琴的長音形成「緊繃與釋放」的對比。 錄音與空間感在 Remastered 版亦得到強化,專輯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錄製,樂器細節分離度出色;色士風居左,風琴居右,但殘響交融自然,無人工混音的割裂感。風琴的強奏(如結尾高潮)與色士風的弱音絮語(如尾段的氣音)層次分明,考驗耳機的微動態還原。 總評:一首「器樂福音」 Bengt Hallberg 版本的《God Bless the Child》勝在樂器對話的戲劇性;風琴如牧師佈道,色士風如信徒傾訴,兩者拉扯出爵士樂罕見的靈性張力。若系統能還原好風琴的低頻紋理與色士風的氣息細節,這曲必會是測試器材「情感表達力」的絕佳素材。 #feverheadfi #古典爵士樂混合 #BengtHallberg #ArneDomnérus #GodBlesstheChild #MaudioBX5

EarAcoustic Audio 虛空銀狩 VSA-MAX 評測分享:鈦金振膜的「女聲毒性」

圖片
「女毒」一詞在發燒圈向來玄學——有人追求奶油般滑順的中頻,有人癡迷刀刃般的高頻泛音。EarAcoustic Audio 以工程師的偏執決定了虛空銀狩 VSA-MAX 的野心。VSA-MAX 不是單純的「好聽」,而是一場針對 3,000 餘首亞洲女聲錄音的聲學實驗,巧妙利用用鈦金振膜的精準度及特斯拉磁場的驅動,將「嗓音的致命誘惑」重新定義為用家可感受到的音質。 VSA-MAX  開箱片連結按這裡 設計與工藝:暗夜狩獵的美學 ・腔體結構:航空級鋁鎂合金經五軸 CNC 切削,表面「異形流線」工藝讓光線折射如銀河裂痕,佩戴貼合度優異, 38g 重量對耳廓小的用戶稍顯壓迫。 ・單元技術:11.4mm 全幅鈦金振膜:磁控濺射工藝鍍 99.97% 純鈦,剛性得到大幅提升,瞬態響應更為精準。 1.6T 雙環磁路:N52 磁體反向疊加消除漏磁,優化結像精準度。 雙腔體調音:前腔體採用羊毛濾網抑制低頻淤積,後腔體螺旋導管擴展高頻聲場。 ・線材:採用 408 芯利茲編織鍍銀線,4.4mm/3.5mm 可換插頭設計,分線器亦可見「VoidSilver Stalker」型號標示。 主觀聽感評測 前端:Astell&Kern SP3000ss(4.4mm平衡),Pentaconn Typer C 解碼轉接線 用 Pentaconn Typer C 解碼線測試王嘉爾 Jackson Wang《GBAD》,低頻下潛至 20Hz 卻量感節制,但羊毛濾網吸收多餘能量,低頻收束速度夠快。電子合成低音鼓衝擊力集中不擴散,亦不掩蓋中頻,不屬於部份主打玩低頻動圈耳機的「拳拳到肉感」類型。這或許是雙腔體調音的取捨:避免「悶糊」的代價是犧牲部分氛圍渲染。 換成 SP3000ss (4.4mm 平衡輸出)播放蒄晴Niko版本的《青花瓷》時,VSA-MAX 的中頻解析做得非常細緻,並非同價位級別入耳式耳機能匹配的人聲仔細度。氣流穿過聲帶的濕潤感、舌尖抵住上顎的細微彈跳,甚至換氣時穿過牙縫的氣流都纖毫畢現。 再轉 3.5mm單端試試,鈦金振膜的剛性讓人聲結像如手術刀般銳利,但過度追求細節也帶來副作用,例如齒音控制:錄音品質差的曲目(如早期港樂)可能觸發「針尖效應」;情感密度方面:相比 A8000 的絲綢質感,VSA-MAX 更接近「解剖報告」,適合理性派而非浪漫主義者。 小提琴獨奏《Hilary Hah...

Flipears Legion 深度評測:當騎士精神遇上聲學工藝(附煲機 300 小時痛苦歷程記錄)

圖片
「Arsenal 兵工廠系列」 Flipears Legion 的命名靈感源自羅馬軍團的頭盔,作為品牌「Arsenal 兵工廠系列」的旗艦型號,Legion 搭載了 動圈(DD)+ 骨傳導(BCD)+ 靜電(EST) 的三混合單元架構,官方定價 $6,680 港元,卻志在音質上挑戰更高價位的競品。 第一次戴上 Flipears Legion 時,它的聲音像一柄未開鋒的騎士劍:厚重卻略顯鈍感。筆者曾被燒友告知 Legion 需 150 小時煲機,但實測發現,這副三單元混合架構的耳機,直到 300 小時後才真正展露鋒芒。這種「慢熱」特性,與其說缺點,不如說是工程師對聲學嚴苛的堅持:骨傳導單元的振膜、動圈的懸邊、SPARK駐極體靜電單元的極化,都需要時間完成物理磨合。 經過兩週的嚴苛測試,筆者將從設計哲學、單元協調度到實際聽感,為大家分析這款「戰神耳機」的真正實力。 設計與工藝: 中世紀盔甲的現代詮釋 Legion 的面板採用「鍍玫瑰金黃銅」鑄造,並由菲律賓珠寶工匠手工繪製琺瑯,琺瑯塗層賦予啞光質感,宛如微型中世紀盔甲。頭盔浮雕的立體感極強,甚至能觸摸到盔甲上的細微凹痕。 37g 重量對耳廓較小的用戶可能造成壓迫,儘管腔體較大(因容納三種單元),但短導管設計優化了入耳深度,隔音效果優良。 單元架構:三頻精密分工 EarQuake 骨傳導單元:優化超低頻震動頻率,讓鼓點不僅「聽得到」,更能「感受到」顱骨共鳴。 Legion 全頻動圈單元:負責低頻與核心中頻,強化中低頻紋理,提供紮實的衝擊力與自然的人聲厚度。 SPARK 駐極體靜電單元:處理高頻延伸,無需外部供電(傳統靜電單元依賴外部電壓驅動)已可實現絲滑的空氣感,同時避免傳統靜電單元對內腔佔領空間比例的苛刻需求。 煲機歷程:亞瑟王艱苦歷練之 300 小時 稚嫩的王者:(0-100小時) 初開聲的低頻像被棉被裹住,低音電結他及大提琴線條模糊,人聲帶有明顯「感冒鼻音感」。此時的 Legion 宛如剛出廠的機械裝置,齒輪咬合尚不順暢。 圓桌精神初顯:(100-250小時) 中頻開始鬆綁,Sophie Milman《La Vie En Rose》的喉音沙啞感逐漸浮現,但高頻仍偏暗,鋼琴泛音仍像隔著玻璃幕牆。 石中劍的宿命覺醒:(250-300小時) 終於迎來「騎士覺醒」~ 低頻下潛從 60Hz 延伸至 30Hz 位置,且收束速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