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碟燒分享 王羽佳《Shostakovich: Piano Concertos》專輯簡介:鋼琴與小號的黑色幽默
2025年,王羽佳與指揮家 Andris Nelsons 及波士頓交響樂團(BSO)合作,推出《Shostakovich: Piano Concertos & Solo Works》,紀念肖斯塔科維奇逝世五十週年。這張專輯收錄了肖氏兩部風格迥異的鋼琴協奏曲,分別是1933年的《第一鋼琴協奏曲》(Op. 35)與1957年的《第二鋼琴協奏曲》(Op. 102),並加入《24首前奏曲與賦格》(Op. 87)的選段,展現作曲家從青年時期的無奈諷刺到晚年內斂抒情的風格演變。
《第一鋼琴協奏曲》尤其引人注目,它不僅融合了古典協奏曲的框架,還加入小號獨奏,形成鋼琴、小號與弦樂隊的「三重對話」。王羽佳形容這部作品「充滿馬戲團般的歡樂與黑色幽默」,而 Nelsons 的指揮則精準捕捉了肖氏音樂中「諷刺與浪漫的微妙平衡」。
《Piano Concerto No. 1 in C Minor, Op. 35: I. Allegretto》聽感評測:
樂章開篇,王羽佳的鋼琴以C小調的跳躍音型登場,觸鍵輕盈卻帶有機械般的精準,模仿馬戲團小丑的滑稽步伐。她的演奏在浪漫抒情與神經質的急促感之間切換;例如1分15秒的快速音群,手指如彈珠機般在琴鍵上彈跳,卻仍保持每個音符的清晰度。
最驚艷的是她對力度層次的控制:2分40秒的弱音段落(pianissimo),琴音彷彿懸浮在空中,而3分10秒的爆發性和弦則像突然掀翻舞台的鬧劇,展現肖斯塔科維奇招牌的「荒誕美感」。
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弦樂組在此樂章扮演「旁觀者」角色,以冷冽的撥奏(pizzicato)和短促的斷奏(staccato)打營背景氛圍。又如1分50秒的中提琴與大提琴互奏中,音色乾澀如木偶的關節摩擦,與鋼琴的華麗跑動形成黑色幽默的對比。
而小提琴組在3分45秒的滑音(glissando)段落,則像一場刻意走音的街頭表演,弦樂器以近乎誇張的表情「嘲笑」著鋼琴的嚴肅技巧。
雖然此樂章的小號片段較少,但波士頓交響樂團首席小號手 Thomas Rolfs 的演奏仍畫龍點睛;他的弱音器(con sordino)音色沙啞如老舊留聲機,在4分30秒突然插入,打斷鋼琴的獨白,彷彿一個醉漢闖入歌劇院。
DG的錄音團隊巧妙捕捉了「音樂廳的現場感」:鋼琴定位稍前,弦樂組環繞在後方,而小號則從右側突兀地「插話」。這種聲場設計強化了樂曲的戲劇性,讓聽者宛如置身一場荒誕劇場。
總結:Shostakovich 的「音樂變臉」
王羽佳的演繹不僅重現了《第一鋼協》的技術難度,更挖掘出其深層的「諷刺美學」;以鋼琴的華麗技巧被弦樂的冷眼拆解,而小號的突兀介入則像對古典音樂傳統的惡作劇。整首樂章開篇仿佛在對聽者開了一場「嚴肅的玩笑」,而王羽佳無疑是最懂肖氏幽默的鋼琴家之一。
#feverheadfi
#nobleaudio
#vikingragnarprestige
#ifineoidsd2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