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5月, 2025 起發佈的文章

深夜碟燒分享 古巨基《Guitar Fever》專輯簡介:古典結他的孤獨詩篇

圖片
2008年,古巨基在粵語樂壇低迷之際,推出《Guitar Fever》這張以結他為核心的發燒概念專輯。專輯僅收錄5首原創歌曲及5首演奏版,卻集結了國際級結他手如楊雪霏、鄧建明等助陣,並由美國混音師The Mastering Lab操刀後製,試圖以高規格錄音質感打破傳統流行專輯的框架。專輯風格從古典結他到英倫搖滾,古巨基的嗓音不再只是K歌工具,而是與樂器對話的敘事者,展現了「少即是多」的極簡美學。 《下次再見》簡單聽感分享: 國際古典結他手楊雪霏的演奏貫穿全曲,開場的E小調琶音如雨滴輕敲窗框,清冷而精準。中段轉為輪指技法時,音符顆粒分明,卻與古巨基的人聲保持微妙距離,既優雅又疏離的結他編曲彷彿兩個平行時空的獨白。這種「演奏與演唱的疏離感」引發爭議,有人認為是藝術留白,也有人批評像「自彈自唱卻各說各話」。 古巨基放棄招牌的激昂唱腔,改用近乎呢喃的氣聲演繹林夕的詞:「下次再見,恐怕沒下次」。歌詞以「再見」為名,實則暗喻永別,而基仔的嗓音在楊雪霏的結他襯托下,顯得格外脆弱,克制的告別像「一封未寄出的信」。 結他共鳴箱的木質震動被高靈敏麥克風捕捉,指尖擦弦的甚至能聽出尼龍弦的質地。人聲定位稍遠,營造出「空房內的回音」效果,營造發燒級的「空氣感」亦符合歌曲的孤寂主題。 這首歌完美體現《Guitar Fever》的專輯理念;結他既是主角,也是敘事者。楊雪霏的技巧無可挑剔,但某些部份過於突出的演奏反而讓古巨基的歌聲成了「配角」,形成一種「技藝壓倒情感」的奇特拉鋸。若關掉人聲只聽演奏版,或許更能感受古典結他的純粹詩意。 總結:結他發燒的藝術實驗 《下次再見》是張充滿實驗性的「非典型情歌」,適合追求錄音質感與器樂細節的發燒友。它的價值不在旋律的流行度,而在於結他與人聲的微妙角力,如同一場優雅而略帶遺憾的音樂沙龍。 #feverheadfi #hifiman #he1000se #LUXURY&PRECISION #EA4 #M8T

Noble Audio FoKus Apollo 動圈 + 平板混合單元頭戴式耳機深度評測

圖片
Apollo 的命名源自人類首次登陸月球的載人太空飛行任務「阿波羅11號」,Noble Audio 為品牌首款動圈平板混合頭戴耳機取名為 Apollo 為紀念這般壯舉。 開箱體驗 設計與佩戴 FoKus Apollo 外觀整體色調披著深邃的暗夜灰銀,延續 Noble 一貫的簡約風格。黑色陽極氧化鋁框架搭配意大利 Alcantara 頭帶,觸感細膩且耐用。 耳罩採用橢圓形設計高仿小羊皮包裹記憶海綿,貼合度優秀。FoKus Apollo 亦採用無噪音滑桿設計,實測旋轉流暢和手感順滑。惟 327g 的重量在長時間佩戴(超過 2 小時)後仍會帶來輕微壓頭感,建議調整頭梁伸縮長度以分散壓力。 線材配置誠意十足,附贈 3.5mm 有線、USB-C 線及 4.4mm 平衡轉接頭,滿足多場景需求。 無線性能:功能與妥協 雖然封閉式結構的隔音表現在被動隔音效果在未正式播放音樂時已經非常不錯,但作為一款定位中高階的 TWS 頭戴式耳機,FoKus Apollo 在降噪和通話表現上亦下了不少功夫。它搭載高通 QCC3084 晶片,配合 ADI 的降噪演算法,實現了-35dB的主動降噪深度,日常交通外出時能過濾地鐵、飛機等低頻噪音。切換至通透模式的表現也相當自然,開啟後環境聲清晰可辨,無需頻繁摘除耳機。 - 續航能力實測:ANC 降噪關閉時達約 78 小時(LDAC,50% 音量),開啟後降至約 58 小時,官方宣稱待機時間達 1000 小時 通話方面,CVC 降噪技術能智慧過濾背景雜音,室內使用時可以明顯感受到回音和鍵盤聲音的減弱。戶外場景下,左右各三麥克風的陣列設計確保了收集用家語音的準確性,風噪抑制也做得很足夠良好。 實測之下發現 SONY WH-1000XM5 的 ANC 降噪模式表現會比 FoKus Apollo 更靜更優勝,但通透模式的自然度比 WH-1000XM5 更好,模擬環境人聲的功力更接近真實聲音。 考慮到電競玩家及商務人士的日常應用,耳機左側配備了可拆卸式麥克風接口,用戶能自行更換更專業的麥克風模組,進一步提升會議或遊戲語音的清晰度,這個設計在同類產品中相當少見。  - 實測在 USB-C 直連下幾乎沒有任何延遲,但麥克風收音易受環境干擾。  - 可拆卸麥克風的加入,讓它兼具音樂與遊戲耳機的功能性,可惜外觀略顯突兀。 單元架構:創新核心「同軸混合單元...

FiiO FP3 迷你入耳式平板耳機深度評測:小木碗裡的大宇宙

圖片
當「木碗」遇上「納米工藝」 第一次將 FP3 捧在掌心時,單邊 6.5g 的重量輕得像一片風乾的玫瑰木,黑胡桃木面板的溫潤觸感更像藝術品而非音響器材,而這副「迷你木碗」裡卻藏著FiiO聲學團隊兩年磨一劍的野心:14.5mm自研平板單元、1μm超薄膜片、鈦鋁雙鍍層專利,甚至用上28納米晶片級製作工藝。究竟這副「迷你木碗」是行銷噱頭,還是真能越級挑戰? 設 計與工藝:木質美學的聲學意義 FP3 提供花梨木與黑胡桃木兩種面板選擇,木材的天然阻尼特性可吸收特定頻段共振,為音色添上帶有「模擬味」的鬆弛感。 1μm振膜(約頭髮直徑的1/70)透過真空鍍膜技術將鋁、鈦金屬離子沉積在 PET 基材上。鋁層提升導電效率,鈦層增強剛性,使高頻延伸突破 40kHz 的同時,仍保持鋼琴泛音的「金屬木質感」。 腔體內的特殊流道設計,此技術參照了空間聲學內的尼古拉·特斯拉的單向閥專利。當單元發出超低頻頻率時,氣流被強制減速增壓,形成「深潛卻不淤積」的低頻;尤如在耳道加裝一枚微型低音炮,卻不會掩蓋中頻細節。  - 前腔體由 3D 技術因應人體工學打印而成,在耳廓增加支撐結構,搭配僅6.5g的重量,實測連續佩戴2小時無脹痛感。 可換線設計標配 4 股 392 芯銅鍍銀線,採用里茲編絞結構,插針採用彎頭 0.78mm 設計,避免耳掛線材摩擦衣領的噪音。線身雖然幼細但實測之下發現有輕微聽診器效應。 主觀聽感評測 播放《Hans Zimmer - Dune》時,FP3 的「特斯拉閥」聲學結構展現精準控制力,不同於動圈單元的「蠻力衝擊」,FP3 的低頻像詠春拳的寸勁;下潛至 20Hz 仍有形體感,但收束速度比 Aria 2 稍快。對比Timeless 2 的平板單元,FP3 的低頻殘響時間更短,亦沒發現常見的低頻掩蔽效應。 測試《Adele - Hello》中,人聲位置靠後移,喉音的沙啞顆粒與齒音呈現出足夠平衡。鈦鍍層讓聲帶閉合的「黏膜摩擦聲」清晰,但稍為銳化。爵士樂《Bill Evans - Waltz for Debby》的鋼琴觸鍵,能聽出木槌敲擊鋼弦的質感,唯整體中頻清晰感及密度欠奉。筆者認為換純銅線可補足中頻厚度,但會損失些許高頻空氣感。 小提琴《AYASA - ANISONG COVER NIGHT Vol.1》琴弦泛音如激光束般筆直延伸,但1μm振膜的輕量化讓極高頻(16kHz以上)來...

深夜碟燒分享 王羽佳《Shostakovich: Piano Concertos》專輯簡介:鋼琴與小號的黑色幽默

  2025年,王羽佳與指揮家 Andris Nelsons 及波士頓交響樂團(BSO)合作,推出《Shostakovich: Piano Concertos & Solo Works》,紀念肖斯塔科維奇逝世五十週年。這張專輯收錄了肖氏兩部風格迥異的鋼琴協奏曲,分別是1933年的《第一鋼琴協奏曲》(Op. 35)與1957年的《第二鋼琴協奏曲》(Op. 102),並加入《24首前奏曲與賦格》(Op. 87)的選段,展現作曲家從青年時期的無奈諷刺到晚年內斂抒情的風格演變。 《第一鋼琴協奏曲》尤其引人注目,它不僅融合了古典協奏曲的框架,還加入小號獨奏,形成鋼琴、小號與弦樂隊的「三重對話」。王羽佳形容這部作品「充滿馬戲團般的歡樂與黑色幽默」,而 Nelsons 的指揮則精準捕捉了肖氏音樂中「諷刺與浪漫的微妙平衡」。 《Piano Concerto No. 1 in C Minor, Op. 35: I. Allegretto》聽感評測: 樂章開篇,王羽佳的鋼琴以C小調的跳躍音型登場,觸鍵輕盈卻帶有機械般的精準,模仿馬戲團小丑的滑稽步伐。她的演奏在浪漫抒情與神經質的急促感之間切換;例如1分15秒的快速音群,手指如彈珠機般在琴鍵上彈跳,卻仍保持每個音符的清晰度。 最驚艷的是她對力度層次的控制:2分40秒的弱音段落(pianissimo),琴音彷彿懸浮在空中,而3分10秒的爆發性和弦則像突然掀翻舞台的鬧劇,展現肖斯塔科維奇招牌的「荒誕美感」。 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弦樂組在此樂章扮演「旁觀者」角色,以冷冽的撥奏(pizzicato)和短促的斷奏(staccato)打營背景氛圍。又如1分50秒的中提琴與大提琴互奏中,音色乾澀如木偶的關節摩擦,與鋼琴的華麗跑動形成黑色幽默的對比。 而小提琴組在3分45秒的滑音(glissando)段落,則像一場刻意走音的街頭表演,弦樂器以近乎誇張的表情「嘲笑」著鋼琴的嚴肅技巧。 雖然此樂章的小號片段較少,但波士頓交響樂團首席小號手 Thomas Rolfs 的演奏仍畫龍點睛;他的弱音器(con sordino)音色沙啞如老舊留聲機,在4分30秒突然插入,打斷鋼琴的獨白,彷彿一個醉漢闖入歌劇院。 DG的錄音團隊巧妙捕捉了「音樂廳的現場感」:鋼琴定位稍前,弦樂組環繞在後方,而小號則從右側突兀地「插話」。這種聲場設計強化了樂曲的戲劇性,讓聽者宛...

EarAcoustic SPA Hi-End Max vs. SPA Hi-End Max Limited 過百小時用後感及比較

圖片
序章:當「標準版」遇見「限量版」 在發燒圈,「限量版」三個字往往意味著換殼漲價,但麗弦這次玩真的。 SPA Hi-End Max Limited(下文稱為Limited)與標準版共享同款「11.4mm 鈦金球頂 + 矽晶複合振膜」單元,卻巧妙透過前腔結構的毫米級微調,讓聲音呈現出「同根不同魂」的趣味差異。作為品牌的限量旗艦之作,這對兄弟能否打破「限量即智商稅」的偏見?經過兩週AB測試,答案逐漸清晰。 設計:從「光潔羽翼」到「戰甲紋理」 標準版:鏡面電鍍航空鋁腔體,鑽石切割面板如天使之翼般光滑,佩戴時耳廓貼合度極高,冬季稍顯冰冷但無壓迫感。 Limited 限量版:沿用 7075 航太鋁合金材質,但前腔表面新增微米級蝕刻紋理,遠看似月球表面,實際觸感類似磨砂戰甲,因摩擦面增加令佩戴穩固性提升,相比標準版 Hi-End Max 指紋殘留問題大幅改善。 共通點:皆採用蛇年限定主題面板(銀蛇/丘比特之箭)、0.78MM 雙插針及 3.5mm 非平衡鍍金插頭可換線設計,標配408蕊LITZ同軸集束無氧銅混編鍍銀線。 關鍵差異:Limited 的前腔洩壓孔面積微調縮小,稱為「諧振調諧系統」。這處肉眼難辨的改動,成為聲音分水嶺。 實聽環節測試 前端 DAP:iBasso DX340 / 山靈 M8T  對比曲目:涵蓋古典、爵士、電子、流行 耳塞套:原廠標配中型矽膠套(確保密封一致) 低頻部份 標準版:低頻如重錘擂鼓,播放《Daft Punk - Contact》時,電子合成低頻的衝擊力直達胸腔,殘響收束快,適合追求「爽感」的流行樂迷。但大編製下稍顯急躁,定音鼓齊奏時有輕微黏連。 Limited:前腔洩壓孔縮小讓低頻下潛更深,像潛入深海;量感減少但層次感暴增。聽《塵鼓》時,能分辨鼓皮中央與邊緣擊打的音色差異,大提琴撥奏的摩擦聲也更清晰。 中頻部份 標準版:人聲貼耳飽滿,蔡琴《被遺忘的時光》中喉音顆粒感強烈,但齒音控制稍弱,某些女高音段(如王菲《影子》)偶有「金屬味」。 Limited:前腔結構改重影響中頻諧振,人聲後退半步,結像更細膩。同一曲目下,王菲的齒音則被柔化為「珍珠光澤」── 沙啞中帶絲絨質地,而男聲如陳奕迅《富士山下》,胸腔共鳴更立體。 高頻部份 標準版:高頻亮而不刺,聽《四季》小提琴E弦時泛音璀璨,但連續聆聽半小時後略有疲憊感。 Limited:壓制了極高頻(約...